劉連俊來自河北青縣,他的目標是向全世界傳播中國武術的魅力。
不久前,青縣盤古文武學校的校長劉連俊收到了來自俄羅斯徒弟安德烈耶夫的消息:他按照中國的禮儀在俄羅斯本地成功收取了徒弟??粗型降默F場充滿了中國元素,劉連俊說:“安德烈耶夫是俄羅斯第一位按照中國禮儀招收徒弟的武術家,這樣的情景比我自己親自招收徒弟還要開心。”
劉連俊是一位著名的武術大師,在多次世界和全國武術比賽中獲得了榮譽,并在全球武術界享有盛名。多年來,來自俄羅斯、法國、瑞士等國的武術愛好者紛紛前來拜師學藝。隨著越來越多的外國學生,他在運河邊的司馬莊村創辦了八極拳國際訓練場地。這里記錄下了許多外國學生努力學習武術的身影,也記錄下了一段段中外文化交流的美好故事。
對于劉連俊對外開展的武術交流活動,總結發現:外國人經歷了一個極富戲劇性的過程,從最初對中國武術和武者的質疑、挑戰、抵抗,到后來的折服、敬佩、拜師。這一過程伴隨著中華文化在世界文明的地位不斷提升,十分值得深思。
1997年,劉連俊創建了一所武校。到了2003年12月,他面臨了一場艱苦的挑戰——中國和韓國之間的武術與跆拳道對抗賽。韓國選手身材壯碩,賽前表演的時候表現出色。而中國方面的參賽者卻都是十幾歲的少年,還帶著一些稚氣。觀眾對武校的孩子們感到擔憂。但是比賽結束后,卻全都是青縣(中國的一個地方)獲勝!賽后,韓國對此感到佩服,特別聘請劉連俊為韓國全南科學大學的客座教授。
劉連俊表示,想要獲勝沒有什么秘訣,就是要將打和練相結合。只有光靠打是沒有意義的,那是無謀之舉;只有光靠練習也是沒有意義的,那是盲目地學習。只有同時進行打和練習,才能真正領悟到武術的奧妙之處。這些年輕人是劉連俊開辦武術學校后的第一批學生。他們在這場艱苦的戰斗中獲勝,也充分證明了劉連俊在武術教學方面的高水準。
2000年,西班牙武術家斐吉隆聲名遠揚來到青縣。斐吉隆在歐洲多個國家設有武術學校。他身材高大,曾經練習過武術,希望與劉連俊進行一次交流。為了避免過于激烈的交鋒影響友好氛圍,他提議進行手腕比拼。
劉連俊事后說:“與他一搭手,我就明白我們能贏?!北M管現場他表現得很冷靜,但二人相持了大約30秒后,劉連俊讓斐吉隆用另一只手抓住較量的手臂。30秒后,勝負才分出。當然,贏家是劉連俊。
劉連俊帶著斐吉隆去武友家串門,以后斐吉隆費力地試圖搬動小院里的一個重達45公斤的石墩。而劉連俊卻輕松地將石墩舉過頭頂然后放低,反復做了五六次。斐吉隆終于明白,在掰手腕的時候,劉連俊給了他足夠的面子。之后,斐吉隆數次邀請劉連俊帶領團隊前往歐洲進行武術授課活動,最終雙方簽訂了友好學校的合約。
這位年輕人名叫馬克西姆,年僅17歲。在雪白的阿爾卑斯山下,他對中國功夫產生了深深的敬佩:那柔和剛強并存的太極拳、兇悍強悍的八極拳、宛如滔滔江河的劈掛拳……自此,每當劉連俊來到瑞士授課時,他都會跟隨并虛心向他請教。
2006年,馬克西姆離開故鄉,來到中國,全心全意跟隨劉連俊學習武術。武術就像一個遼闊而神秘的世界,他深深地著迷于其中。
劉連俊邀請馬克西姆同他一起居住并共進晚餐。在這之前,馬克西姆已經將劉連俊稱為“中國的父親”。這次經歷讓他更加感受到了師傅在武功之外所具備的人格魅力,以及深深的父愛。他為自己取了個中文名字叫劉偉強,因為在劉連俊的家族中,他們都是以“偉”字命名。這個名字承載著他對“中國的父親”的深深情感。他以“劉偉強”這個名字報名參加了第八屆中國·滄州國際武術節,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成績。
馬克西姆漸漸成為瑞士國家武術隊的一員,并在歐洲取得了20多枚金牌,為瑞士摘得首個世界錦標賽金牌,開創了瑞士體育的先河,成為當地人心中的英雄。2016年,馬克西姆在本地創立了一家武館,名為“滄州武術”。在這里,他不僅教授武術技巧,還講授武術的歷史、禮儀以及中國傳統文化。他說,武術文化改變了他的世界觀,他希望成為一名傳播武術的國際使者。
在劉連俊身邊有一群特殊的外國徒弟,他們取了一些有特殊意義的中國名字,例如劉偉強、劉偉明、劉偉傲、劉偉贏、劉偉天等。他們來自俄羅斯、法國、瑞士、丹麥等國家。從2015年到2019年的春秋之間,他們會帶著家人和隊員來到青縣學習武技,這段時間可能長達半年,也可能短至半個月。而在冬季,他們還邀請劉連俊去他們所在的國家授課或做客。在他們的心中,劉連俊被視為他們的“中國父親”。
劉偉贏,來自俄羅斯,原名瓦洛伽,是俄羅斯功夫聯合會的主席,他曾在國際武術比賽中擔任裁判長,在世界武術界有一定的聲譽。在和劉連俊結識后,他心生拜師之意,并提出兩次拜師的請求,但都被婉言拒絕了。后來,他帶著十多個徒弟來到青縣,并特意選擇在自己的生日那天,第三次提出拜師:“今天是我的生日。中國有句古話‘師徒如父子’。我想追隨您學習,您認為我合適嗎?如果我不合適,那我會等到通過考驗后再乘飛機過來..”劉連俊被他的誠意打動,最終點頭同意。
瓦洛伽成為劉連俊的師父后,他在俄羅斯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此后,許多俄羅斯武術愛好者紛紛前來學習,其中包括安德烈耶夫。
如今,大部分的洋弟子們都已經在自己的國家建立了武校或者武館,并且每年都會舉辦武術比賽。他們心中都把“滄州武術”視為一張閃閃發光的名片,有些人還以此命名他們的武館,或者給比賽冠上這個名字,積極主動地在自己的國家傳播中國武術。定期地,他們會通過網絡與劉連俊進行武術文化的交流。